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商家企业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多取人之所长,才能成就自己

    信息发布者:周旺兴
    2017-05-16 06:01:31   转载

    多取人之所长,才能成就自己 

    2017-05-15 央视新闻

    两千多年前,在古丝绸之路上,声声驼铃中,各种文明交流、交往、交融,共同主导着世界历史进程的走向。

    今天,绵亘万里的古丝绸之路积淀下来的以“和平合作、开放包容、互学互鉴、互利”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,仍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。

    Caravansary喜多郎 - Best Of Silk Road△《商旅驿站》选自专辑《Best of Silk Road》(丝绸之路精选)



    丝绸之路:互学互鉴之路


    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,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。沿着古丝绸之路,中国将丝绸、瓷器、漆器、铁器传到西方,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、亚麻、香料、葡萄、石榴。沿着古丝绸之路,佛教、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、历法、医药传入中国,中国的四大发明、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。更为重要的是,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。比如,佛教源自印度,在中国发扬光大,在东南亚得到传承。儒家文化起源中国,受到欧洲莱布尼茨、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。这是交流的魅力、互鉴的成果。

    ——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

    🐫交换之路:物质资源互通有无

    秦汉时期,中国的丝绸经今天的新疆而到中亚,再到欧洲,所以当时的欧洲人以“赛尔”也就是汉语“丝”的发音来称呼丝绸,称中国为“赛里斯”(Seres),即“丝绸之国”。

    △正在进行丝绸贸易的中世纪商人

    汉朝张骞“凿空”西域后,西方文献中出现“丝绸”词汇的频率增加了。1877年,李希霍芬才在其《中国》一书中,多次使用了“丝绸之路”一词,由此,“丝绸之路”一名逐渐为大众所接受,慢慢传播开来。

    △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张骞出使西域图

    丝绸交换的背后是整个世界物产资源的大汇聚、大融通。除了丝绸之外,中国传入西方的主要商品还有瓷器、茶叶、漆器等。

    西方传入中国的主要有胡麻、胡桃、胡萝卜、胡瓜、葡萄、石榴、琥珀、香料等。尤其是明代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玉米和番薯两大高产作物,对康乾盛世时期的人口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。



    △1987年,法门寺唐塔地宫中出土了20件比较完整的琉璃器,按年代应是早期伊斯兰琉璃器。

    🐫交流之路:先进技术传播推广

    通过丝绸之路,中国的四大发明:指南针、造纸术、印刷术和火药,以及缫丝、冶铁、凿井、灌溉等科技精华也传到西方。15世纪后,西方的文化传播和军事征服,在很大程度上都凭借了对这些发明创造以及实用技术的学习、改进和创新。


    近代以前,中国的科技文明一直在世界发展中占有独特地位,中华文明贡献给世界的先进技术,绝不止有四大发明。如秦汉时期,中原的铸铁、打井、耕作等先进技术和农业生产工具通过丝绸之路传至中亚地区。

    文明的交往与传播从来都是双向的,中国亦是这轮技术“全球化”的受益者。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,阿拉伯人发明的炼金术、临床医学,以及拜占庭人制造玻璃的技术相继传到中国。


    △元代安西王府出图的幻方铁板,是我国数学史上应用阿拉伯数字最早的实物资料。

    🐫交汇之路:东西方艺术融汇

    在新疆的米兰遗址,曾发现有16幅有翼天使的画像,这些画像无论是主题、风格还是画像人物的脸庞,都有典型西方特征,这说明5世纪时楼兰、米兰、尼雅等地区已成为东西方艺术的重要交流孔道。


    △新疆米兰遗址中的“有翼天使”。

    魏晋南北朝时期,一批批西域乐师来到中原,龟兹人苏祗婆来到中原后,开创了音乐史上的“五旦七调”理论,这是在吸收印度等音乐理论的基础上,结合龟兹等地的音乐发展而成的。后经隋朝音乐家郑译在琵琶上反复进行旋宫转调实验,把“五旦七调”演变为八十四调,后被称为苏祗婆琵琶八十四调。至隋代,长安至少有三部龟兹乐流传,分别是“西国龟兹”、“齐朝龟兹”和“土龟兹”,龟兹乐也成为宫廷九部乐中的重要一部。


    △龟兹壁画中展现的融汇东西方元素的音乐舞蹈 

        中国传统画法同西方油画融合创新,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写意油画,造就了徐悲鸿这样的艺术家。


    △徐悲鸿作品

    🐫交融之路:思想碰撞、宗教共生

    公元1世纪初,很多朝鲜人已会背诵《诗经》《春秋》等儒家经典。5世纪前,儒学就传入日本。进入隋唐时期,日本大批遣隋使、遣唐使和留学生、僧侣前来求学,儒家文化普及到日本社会各阶层。东汉末年,不少越南人来到洛阳研究儒学。


    △唐朝时来华读书学习的日本留学生(《吉备大臣入唐绘卷》局部)

    公元前2年,大月氏使臣伊存口授《浮屠经》,是佛教传入汉地之始。后唐代玄奘西行求法,回国后讲经说法,将佛教理论正确地传播到了中国及周边各国,使世界佛教中心由印度转移到了中国。佛教经过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碰撞、融合后,逐渐形成儒、释、道三家合流的局面,成为中华文化的基础。


    △敦煌壁画中的玄奘西行图

   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,随着华人的播迁也传入世界各地。如妈祖信仰:5000座妈祖庙遍布中国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法国、美国和日本等,串联起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华人信仰。

    7世纪初,伊斯兰教兴起。651年,大食(唐代称阿拉伯为“大食”)国首次遣使至唐朝,这是中国和阿拉伯外交上的首次接触,随着穆斯林大量来到中国,伊斯兰教也随之传入。


    △丝绸之路上的古代中外文化交流




    漫漫丝绸之路,阵阵驼铃之声。千百年来,东西方的多元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上交相辉映、相互激荡、借鉴吸收,积淀形成了团结互信、平等互利、包容互鉴、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。


    《拿来与送去》

    作者/季羡林(选自《谈东西方文化》有删减)

    中华民族敢于且善于吸收外国文化中的精华,丰富自己的文化。

    中华文化,历史悠久,博大精深,影响广被,人所共知。其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,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,而主要是由于中华民族的智慧高,创造力强。还由于中华民族敢于而且善于吸收外国文化中的精华,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文化。


  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,鲁迅先生提出了“拿来主义”的主张。我们中国人,在整个20世纪,甚至在20世纪以前,确实从西方国家拿来了不少西方文化的精华,这大大地推动了我们教育、文化、科研,甚至政治、经济等方面的发展,提高了我们的文化水平,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。这是一个历史事实,谁也无法否认。


    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。

    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。如果没有国家与国家间、人民与人民间的文化交流,今天人类社会是个什么样子,简直无法想象。

    我认为,在人类历史上,最大的文化交流是东西两大文化体系之间的交流。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,其基础或出发点是综合的思维模式,表现在哲学思想上是“天人合一”。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是宋代大哲学家张载的“民吾同胞,物吾与也”。西方文化自希腊罗马起一直发展到今天的欧美文化,其基础或出发点是分析的思维模式,表现在行动上是“征服自然”。在中国汉唐时期,主宰世界的是东方文化。西方自文艺复兴,特别是产业革命以后,征服自然,成绩彪炳。到了今天,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,都有巨大的创造与成就,全世界莫不蒙受其利。


    我们不但奉行“拿来主义”,也奉行“送去主义”。

    我个人认为,我们人民不但奉行“拿来主义”,而且也奉行“送去主义”。我们在“报之以琼瑶”方面一向是毫不吝啬的。

    拿来与送去是相对而言的。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,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。我们古代先民的四大或者更多的大发明,我们都慷慨大方地送了出去。仅就造纸和印刷术这两项发明来说,它们对传播文化,推动人类社会的前进所起的作用,是无论怎样评价也不会过高的。


    因此,在伊斯兰运动初期,在阿拉伯和波斯一带就流传着一个说法:希腊人只有一只眼睛,而中国人有两只。前者只有理论,而后者却有技术。但是,世界上甚至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无时不在变动,绝无永驻不变之理。自从西方的工业革命以后,西方人在“征服自然”的方针的指导下,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,使全世界人民皆蒙其利。但到20世纪末,这些灿烂辉煌的文明所产生的弊端或者灾害,已日益明显。因此,中华继续实行“送去主义”,此正其时。


    当年歌德提出了一个“世界文学”的想法,我们现在眼前却确有一个“世界文化”。



    文/人民日报海外版

    图/视觉中国 网络




    点击「写留言」

    谈谈你对“文化互鉴”的理解

    猜你喜欢




    觉得不错请点赞

    本期监制/杨继红 主编/王兴栋 编辑/文雅

    阅读 100000+

    1474投诉

    精选留言

    写留言

    •   90 

      zaowenyedu

      “一带一路”,不但是经济贸易之路,也是文化交流之路!

      昨天 

    •   71 

      萱草

      取长补短,成就自己。三人同行必有吾师。

      昨天 

    •   62 

      Undo

      早期的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,随着人们的求知与探索,产生了碰撞,就像两滴不同颜色的墨水遇在一起,世界的色彩丰富了。给我们带来的是别处的人的生活方式,也有处事的哲学。现在世界越来越小,文化碰撞的越来越剧烈,那么如何取精去糟就成了我们需要思考的东西,将符合国家与民族发展的东西留下来并且传承下去,借鉴优秀经验,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。也许爱国就从我们书写的字开始。中华民族是文明古国,但是我们“不古”!

      昨天 

    •   43 

      荣金富

      不保守不默守不偏激的,谋发展谋未来谋后世的,强筋骨强意志强国力的思维才是大思维,如我泱泱中华儿女。

      昨天 

    •   32 

      柠檬不萌

      走在世界路上的丝绸之路,绝对独一无二

      昨天 

    •   29 

      叶国良

      多取人之所长,补己之短,定能𢦓就自己。

      昨天 

    •   28 

      知心娟姐

      文化促进社会文明,只有互相交流才能裂变。人类文明靠“拿来”与“送去”,方可发展。

      昨天 

    •   22 

      孑然

      不可否认,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一个动力!

      昨天 

    •   21 

      鸿雁

      中华文化,历史悠久,博大精深,影响广被,人所共知。其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,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,而主要是由于中华民族的智慧高,创造力强。还由于中华民族敢于而且善于吸收外国文化中的精华,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文化。

      昨天 

    •   19 

      行走的山石

      漫漫黄沙路,阵阵驼铃声,中国文明传遍世界。如今,飞速发展的中国,将再次腾飞,借助强劲发展的国力,将文明成果普惠世界。

      昨天 

    •   18 

      Mr.大树

      取长补短,互通有无

      昨天 

    •   17 

      枫之白桦

      取人之长,补己之短。互学互鉴,共同提高。人类文明,各国共享!

      昨天 

    •   16 

      梦草原

      文化无国界,取长补短,成就自己,请进来与走出去。

      昨天 

    •   15 

      星空里的鱼

      互鉴互通互往,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交流,贸易的交流最能反应时代的进步,愿一带一路践行致远,蓬勃发展,构建起祖国大繁荣,世界大发展。

      昨天 

    •   15 

      輕輕的風

      吸取精华,去其糟粕

      昨天 

    •   15 

      我觉得中国文化要与世界完美融合,但却不能忘其根本!中国文化博大精深,不足之处也是有的,取长补短,才能将中国文化传的更远

      昨天 

   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

    了解留言功能详情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